找到相关内容150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楞严经》所分佛法修行五十二阶位

    净、慈悲、缘起、界分别、数息等,顺次对治贪、嗔、痴三毒及着我、散乱等障。  (2)别相念住位:于身、受、心、法等四项所缘,其自性与共相,以治净、乐、常、我四颠倒。  (3)总相念住位:总观身、...)停心观位,以停心观,抑止贪、嗔、痴、我见、散乱心之种阶位。  (2)别相念住位,一面观身、受、心、法之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之自相,同时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之共相。  (3)总相念住位,即总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3641762.html
  • 禅那(Dhyana)在中国——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九

    说:“岭南人无佛性。”他说:“人有南北,佛性岂然!”他是个利根人,便让他去米厂工作。某年八月正是秋高气爽,准备秋收之时,所以祖叫门下学人,各作一首表现心得的偈子,得旨者便传衣法。不久禅院的...初转法轮经》中有所透露,此後应人根机而为讲说,形成了叁乘教或乘教。佛陀立教虽多,然其味唯一,即解脱味。如来所教的解脱之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,但略说只有叁解脱门,或叁学。叁学是构成了佛法的中心,佛的教学...

    圆慈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1748639.html
  • 黄庭坚“心”意象中的儒与禅

    道”,这都对黄庭坚论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如他曾说:“治心养性,先防三过:美食则贪,恶食则嗔,终日食而不知食之所从来则痴。君子食无求饱,离此过也。”(《士大夫食时》)从吃饭穿衣等日常行为入手约束、...(《王子钧深衣带铭》) (济父)闲居且二十年。于书无所不,尤好《孟子》、黄帝《素问》, 啄其英华,以治气养心,遨乐于尘垢之外。(《萧济父墓志铭》) 治心欲不欺而安静,治身欲不污而方正。...

    昝红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048886.html
  • 汉传佛教未来的展望--圆光佛学院座谈会

    “食存”中,但是在家信徒则很少想到这个层面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想不到佛所讲的义理。虽然居士们也会到寺庙里作随堂功课,却无法应用到生活中。所以其他宗教确实有值得我们应该要去深思的地方。   王见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54558225.html
  • 在社会道德规范与佛教伦理之间——以“八荣八耻”与佛教的关系为中心

    节俭,甚至连一口开水都舍不得浪费。这在佛教界是出了名的。不仅如此,在所有的寺院里,其中斋堂(观堂)的墙上,都张贴着“”的警句条幅,上书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一衫一褛恒念物力维艰”。强调粮食来之...在社会道德规范与佛教伦理之间——以“八荣八耻”与佛教的关系为中心 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夏金华  内容提要:“八荣八耻”是社会主义的荣辱的主要内容,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、价值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,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4160199.html
  • 佛门中供养释义

    第二匙“愿修一切善” ,第三匙“所修善根回向众生、普共成佛”,如此发心即是菩萨的行持,在《释氏要览》亦举食存:二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……为或道业,方受此食”,食时作,食前咒愿,普令法界众生皆能...努力。观行供养,以华严的法界观,一念心具足三谛之法,能周逼含融,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能进入事事无碍的深观,使众生、诸佛,平等不二、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,果能念念如是,即是以观行供养诸佛。  《不坏假名...

    性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0864619.html
  • 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简介

    厌离的观察,强调于戒有缺便不可受檀越供养。三、立观有教,引《智论》、《毗尼》等律论,说明比丘食时作的依据。四、作方法,正辨食存、随治杂相,广引三藏之文警策。  廿一、《头陀行仪篇》。出家僧伽...;及四人、人、十人、二十人分别所能成办的僧团事务。  三、《足数众相篇》。僧团的羯磨会议,对于参加人员在资格上有严格要求,通常情况下必须是清净比丘,且作法时和合无诤,羯磨才能成立。此篇说明参加羯磨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5866845.html
  • 汉传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四(过堂/斋.上供.普佛)

    偈咒是“大鹏金翅鸟,旷野鬼神众,罗刹鬼子母,甘露悉充满。唵,穆帝莎诃。”出食者在外面施食毕,回来一问讯,维那独自唱:“佛制比丘,食存,散心杂话,信施难消。诸师闻磬声,各正念”,敲一下引磬,大众回答:...。   、普 佛   “普佛”一词来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。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和别法。所谓普法,即于法不分大小,于人不辨圣凡,普信普敬,不尊此法而斥他法,所以名为“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1268226.html
  • 禅观与唯识思想之形成略探

    成为百川纳海的江流处。故此,不论理论与实践都达到颠峰。  重唯识观即是为实证唯识性而制定的“修道次第”。行者们在资粮位后即须加功用行方能见道逐渐通达,在断惑证真中究竟圆满果位。此在《识论》与《瑜伽...隐劣显胜观。隐劣之情意,扬显殊胜之慧力,从心王与心所活动上作。  第五、遣相证性观。明诸法之虚幻不实,经过前后明了无相可得可遣,唯是识性,心外无法可证可得。  重唯识观之究竟即能破二执,除二障,证二...

    传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43969717.html
  • 释惟觉: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

    ,故能丰长而物归之;若以同裨同,尽乃弃矣。故先王以土与金、木、水、火杂,以成百物。”中国千年的文明史,铸炼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:“以和为贵,和而不同”。大千世界,生机勃勃,不可能完全同一,若如是,...理学大家程颢,一日经过定林寺,偶见众僧过堂用斋,不禁赞叹:“三代礼乐,尽在是矣!”“过堂用斋”,本是丛林平常功课,众僧云集,威仪具足(身和敬);齐诵供养,梵呗和谐(口和敬),除此之外,寂静无声;食存...

    释惟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34170187.html